亲爱的FLOWER,加入流式中文网,一起讨论,一起学习,享受更多福利吧!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加入流式中文网
×
做免疫实验的小伙伴,谁还没“养”过巨噬细胞?
作为我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的关键角色,巨噬细胞简直是免疫界的“变形金刚”。它们的可塑性极强,能根据周围环境信号,极化成不同的功能亚型。
最经典的分型,莫过于M1(经典活化)和M2(替代活化)了。
- M1型: 促炎“战斗机”,负责抗肿瘤、杀病菌。
- M2型: 抗炎“维修工”,负责组织修复、伤口愈合。
为了研究它们,大家通常会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纯化出单核细胞,用M-CSF诱导7天,获得人单核细胞衍生的巨噬细胞(MDMs)。
然后,用不同的“鸡尾酒”去刺激它们,使其极化成不同的亚型:
- M1: LPS + IFN\gamma
- M2a: IL-4
- M2c: IL-10
听起来很简单?但魔鬼藏在细节中。
一个灵魂拷问:你一般在刺激后第几小时去收样检测?
是6小时?24小时?还是48小时?
我们经常发现,文献A说24小时能看到某标志物高表达,文献B说48小时才行,而你自己的实验结果却是阴性……
为什么?
因为目前为止,对于这些标志物检测的“最佳时间点”,业内根本没有统一标准!
巨噬细胞的极化是一个高度动态的过程,不同标志物的表达模式(mRNA和蛋白)随时间变化极大。如果你在“次优”时间点检测,很可能得到“假阴性”结果,这不仅浪费时间,更可能让你与真相失之交臂。
为了解决这个大难题,土耳其Duygu Unuvar Purcu等人做了一件“功德无量”的事:他们把M1、M2a、M2c的所有常用标志物,在4h, 8h, 12h, 24h, 48h, 72h 这一系列时间点上,从mRNA到蛋白水平(流式、ELISA)全都测了一遍!
今天,我们就来“抄一下作业”。
游客,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60 才可浏览,您当前积分为 0 |